厦门国际石材展“石材流行趋势发布”论坛始终是全球石材人、设计师与产业链决策者的必赴之约。2023年首场趋势发布引爆行业热议,2024年战略洞察直指行业方向,而2025年3月16日,这场汇聚顶尖智慧的论坛再度升级。
室内设计大师戴昆携手石材产业领军者刘良构建“设计+产业”双轴趋势模型,已成为全球石材领域战略决策的黄金参考系。经过第三年的思考与实践,两位大咖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和行动建议?
主讲人:戴昆
居其美业 创始人
创基金 理事长
2025年3月,第七届“石无限”产品设计展上,戴昆、黄全、琚宾、梁建国、孟也、厐喜、孙建华、曾建龙等八位全国顶尖设计师联合八家一线石材品牌,以“家”为题,以石材为载体,向观众展示了空间的情感共鸣与设计背后的思考。
* 以下文字根据论坛实录整理
戴昆在“2025-2026石材流行趋势发布”论坛上的分享正是基于本次策展实践中,诸位设计师对石材产业的不断研究和思考。从2023年关注到消费的变革,再到2024年尝试以设计师集群的方式介入石材产业,2025年的磨合和融合同时也是一次针对市场、消费和石材企业需求的深度研究,最终实现共同创新。
当消费疲倦达到新高,通过多感官产品和服务促进休息娱乐,是解开当代生活束缚的重要良药。制造感官的精细,传达愉悦的情绪微光。
“情绪价值”已经被大家所熟悉,而 “体验设计”将成为未来关键词。场所、舞蹈、事件、艺术……将不再仅仅提供简单的感官冲击,而是集合各种多样的体验,形成每一个人独特的情感记忆。
孟也的石无限展厅“鹭上音乐厅”,将人们想要在家中拥有的多重场景“模糊”在同一处。它既不是客厅也不是餐厅,但又同时是围炉,是音乐厅,是会客所。
曾建龙的餐厅“成因绕梁”,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与菜品结合,形成一个完整体验。当顾客来到餐厅的时候,品尝到的除了美食之外,还有文化、故事和细节。
环境与气候的变化促使人类寻求与地球建立更紧密的连接,开发具有适应性和可持续性的产品,与自然同频。
相比于设计本身,设计的思维变成了一种通行的思维方式,全世界的商人、投资家都要去学习设计的思维。
戴昆用化整为零的方式,将堆场上的废料物尽其用。在他的家乡新疆,晾房的砖孔导流风向、阴干葡萄。在石无限展厅“红厝”,同样的垒砖逻辑通过组织气流,营造舒适、美观、现代、精细同时又环保的生活场景。
琚宾的糖舍,将制糖厂房改造成现代度假酒店,尽可能地保留建筑原貌,甚至于保留了一些旧设备,只做最有限的改造,让人们在休息的同时还能感受到建筑的历史。
厐喜的安吉自宅,是设计师都非常喜欢的房子,在这里几乎看不到设计的痕迹,但能感受到设计师的生活状态,这是特别高级的一件事情。
精彩片段回看
四周都是灵感来源,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设计转译。必须从短期流行趋势中抽身,专注于打造具有文化和情绪价值的产品。
新故事经常来源于旧故事。不管是黑悟空还是哪吒,都是把一个旧故事用新方式讲述出来。有时候新旧之间甚至没什么关系,但文化基因的链接会直接产生冲击。
梁建国的“昆仑9号”会所,在保持传统院落的样貌下,置入简洁的艺术装置,让参观者在光影视觉中体验空间情境的转化。
黄全的石无限展厅“创生”,灵感来源于江南小巷司空见惯的白墙、石阶、泗水归堂。但如果认真地感受,便会发现每一个肌理和质感,都是用一种新的方式再构成的。
琚宾的石无限展厅“以石观园”,以不同的手法将传统元素进行转译。把旧有的木格栅、宣纸灯转化成石材这种坚硬的材质,用矿物质的微光反射出肌理,呈现独特的感受。
更为多元地针对细分人群进行全面的定制化设计,制造归属感,避免产品风格形式趋同化。
现如今,设计将更注重于服务个性和打造独特体验。新的生活方式导向新的产品设计,构建新的场所,给每一个人独特的新体验。形式感的运用,在突破人们对空间的理解,具有独特的吸引力。
中国民营企业北玻凭借技术和工艺,成为苹果全球唯二的主要建筑玻璃供应商之一。但要让更多消费者知道这个品牌,不能仅仅用大幅的玻璃来对话。运用产品设计思维,戴昆以桌子的形式为北玻“炫技”,在全世界展出。
孙建华的石无限展厅“满目翠”用来自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的石头和海拔最低的闽南地区文化对接。用建筑师的思维,将抽象的理念进行具象化表达,在闽南街头随处可见的小石头狮子,经过现代工艺和独特材质的演化,变成吉祥物一样的存在。
精彩片段回看
精彩片段回看
“在一个空间的特质中去感知另外一个空间。”
——梁建国 “合”
梁建国的“合”并不是对中国文化的符号性应用,而是基于人生哲学的设计思考。“合”字代表着人与世界、与他人,与自己之间的关系,也代表着设计师与设计之间的关系。当一个空间被放到近乎于“无”的状态,很多东西都涌上心头,而仔细看来,展厅里各种质感的细微变化,都被恰如其分地安放,这是设计境界的表达。
“以雕塑的形式来凝固思考,通过音乐与美学的生活展开对话。”
——孟也 “鹭上音乐厅”
围炉通常以人为主体,空间的中央是虚的。而孟也尝试通过雕塑的形式更加强势地介入空间,塑造中心感的存在。于是这个空间成为了家中最独特之处,这里可以是一人独处的音乐厅,同时也可以是热闹的会客厅。
“把这些来自不同区域、不同文化背景的元素,融入到仅60m²的空间内:做得既简洁又有趣味,是我本次展会想要达到的目标。”
——孙建华 “满目翠”
孙建华的茶空间融合了他的生长环境。江南的幽暗光影里,所有的材料和产品都做了非常精细的加工,同时又与闽南在地文化融合,形成了侘寂的另一种表现方式。
“围绕我一贯的设计理念,营造曲径通幽的空间效果,融入中国传统文化,也让观者全面认识到石材具有极强的可塑性。”
——琚宾 “以石观园”
在琚宾的展厅里,传统文化的符号被呼应、再转译。曲径、屏风、坐具、水纹画、灯具都以石材为新媒介,表现出巨大的张力,不同的石材肌理面、镂空、拼接等效果,也是对现有石材工艺的极限挑战。
精彩片段回看
“换一种心态去看待堆场上的废料,也许很快堆场上就没什么废料了。”
——戴昆 “红厝”
本次策展,戴昆尝试从最内核心开始考虑问题:呈现的结果和设计本身都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为什么做这件事。他首先考虑如何消解废料,从而找到最好的方法,即化整为零,物尽其用,一个基于同心圆演变而成的展厅由此诞生。
“我试图表达的,是时间与岁月沉淀后的一种状态,我期望从自然的时间轴出发,重新定义空间关系以及人进入空间后所要感受到的观念。”
——曾建龙 “一间房子”
曾建龙通过日常的生活体验,以拟态的方式完成了一系列产品设计。这些产品仿佛是在大自然中形成的,被风侵蚀、被水冲刷、被时光打磨,留下自然的痕迹。
“设计师自身首先要具备极高的审美、独到的眼光和丰富的学识,才能赋予空间真正的厚度与高级感。”
——厐喜 “岩·艺境”
厐喜的展厅最打动人心的部分不是设计师预先策划的,完全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发现的偶然性。设计有时候基于冲动,设计师的能力在于让偶然性成为必然的成果。
“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,从粗犷到精细,从原始自然到精益加工,我想表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。”
——黄全 “创生”
黄全的展厅是把石材品种张力拉满的一次实验。普通与不普通、未加工与加工、意外的冲击、光线的控制,通过对比表现出材质可以达成的各种各样的魅力。
精彩片段回看
来源:厦门国际石材展
END ( WWW.STONEIE.COM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