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材防护的意义是预防石材发生污染和病变,但是做完防护还是会有污染和病变,原因在哪里?
以下是多种成因,可逐一排查:
一、 防护剂不正规
使用了劣质、假冒或过期的防护剂,有效成分不足,渗透深度和耐久性都很差,无法给石材提供有效保护。
甚至有些假冒防护剂,自身就是污染的一种。
专业级的石材防护剂,主要成分是有机硅、硅氧烷等。某些厂家为了降低成本,拿甲基硅酸盐类材料当做石材防护剂销售,这种产品实际上只能叫做“水泥防潮剂”。
这两种材料,不仅外观完全相同,甚至现场做实验你也分辨不出来。因为都能看到“荷叶效应”。
有机硅、硅氧烷等专业级的石材防护剂,凝结之后极其牢固,不易溶于水。保证了长时间的防护效果。
但甲基硅酸盐类防护剂,凝结之后可以轻易用水擦除。一般遇水2~3次,就失去防水效果了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,还会造成石材返碱、发黄等问题的产生。
防护剂污染
二、 防护剂没选对
防护剂按照溶剂分类,分为“水剂型防护剂”与“溶剂型防护剂”。
水剂型防护剂:以水为分散介质的防护剂。
溶剂型防护剂:以有机溶剂为分散介质的防护剂。
为了达到通俗易懂又好记的目的,石材护理行业通常将“水剂型防护剂”称为“水性防护剂”;将“溶剂型防护剂”称为“油性防护剂”。
水性防护剂(水剂型防护剂):能有效防止水及水性污染物(如咖啡、酱油)的渗透,但无法阻挡油性污染物(如机油、食用油)。
油性防护剂(溶剂型防护剂):能有效防止水及水性污染物和油性污染物的渗透,其中以VD氟素防护剂这类惰性防护剂的防护性能最为优越。
如果在厨房、餐厅等容易接触油污的地方只使用了水性防护剂,那么油污依然会渗入石材。
三、防护剂不能长时间抗渗
防护剂只能短时间内防止污染渗入,污染落地24小时以内擦除,对石材影响不大。但目前没有任何石材防护剂可以保证完全抗渗透,长期被浸泡的区域,石材防护起不到应有的效果。意外的机油、颜料、果汁等泼洒,若未及时清理,即使有防护层,长时间浸泡也可能渗入石材内部。
如需抗渗效果,需选用“VD装甲釉”这类具有抗渗效果的涂层产品。
四、防护剂不耐酸碱
酸性和碱性过强,都会破坏石材的防护剂效果,使用了酸性或碱性过强的清洁剂,不仅会腐蚀石材表面,还会破坏防护层,使其失效。石材的日常清洁建议使用石材专用的中性清洁剂。
这里要特别强调一下,不要小看一些家庭常见液体的腐蚀性,比如腐烂的水果、果汁、食醋、洗洁精、洁厕灵等,都是能对大理石造成腐蚀的液体。
五、防护层会有损耗
石材防护剂渗入的深度其实并没有想象那么深,有效防护层的厚度大概只有几毫米,石材表面被磨损,划伤,都会形成防护“漏洞”。
人流量大的区域,地面的防护层会随着鞋底摩擦而逐渐磨损。石材的翻新、切缝等操作,也会破坏防护效果。
经常有客户反馈说,家里石材做过防护,一问原来是石材出厂时做过的六面防护。且不说石材厂做的六面防护,因防护剂稀释的倍数比较高,所以防护效果其实很微弱,单说石材铺装以后,必定要进行切缝和打磨、结晶等操作,这个过程中石材厂做的防护早就被破坏掉了。
石材防护层不是永久性的,需要定期检查和重新涂刷。实际使用中,当我们发现石材遇水颜色变深,说明石材开始吸水了,需要重新补刷防护。
六、污染来自外部
光面石材所使用的防护剂,基本都是渗入型防护,防护剂渗入石材内部起效。
如果污染来自外部,附着在石材表面,这种污染是防护剂无法预防的。比如外部铁件生锈的锈渍,苔藓和霉菌等。
七、 防护施工问题(最常见的原因)
石材防护剂施工,有一个12字秘诀:“干净干燥、均匀足量、充分养生”。
干净干燥:施工前,石材必须干净干燥。如果不干净,污染被防护剂封在下面,以后就很难清除了。如果石材内部含有水分时就涂刷防护剂,水分会被密封在内部无法蒸发。日后一旦环境温度变化,内部水气冷凝,极易导致水斑或锈黄(石材内的铁元素遇水氧化)。
均匀足量:施工时遗漏某些区域,或者为了节省成本而涂刷得太薄,导致某些区域没有形成有效的防护层,以后会成为污染入侵的薄弱点。
充分养生:防护剂需要足够的养生(固化)时间(水性防护剂通常建议24小时,油性防护剂需要48小时以上),防护剂在石材内部完成交联固化,才能形成稳定的防护层。如果在养护期内就急于施工或使用,防护层会被破坏,效果大打折扣。
防护剂漏刷
八、 环境与设计因素
我们前面说过,石材防护剂不能长时间抗渗,不耐水泡。所以,当存在结构和设计缺陷时,再好的防护也是白搭。
结构防水失败:如果建筑地下墙体或屋顶的防水层失效,导致大量水分持续侵入石材基层,再好的石材防护也抵挡不住这种“洪涝灾害”。
设计缺陷:石材安装时没有合理的排水坡度,导致积水;或接缝密封失败,水从接缝处大量流入。
来源:VD石材护理联盟